关税——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——历来被各国政府用以保护本土产业、增加财政收入并影响全球贸易。在美国,自 1789 年《关税法》至二战前,关税一直是联邦的主要收入来源;战后,美国转向自由贸易与开放市场。然而,自 2016 年起,新一轮保护主义浪潮带来了激进的关税调整, 旨在重塑贸易格局并扶持本土制造。随着贸易局势持续动荡,商业、产业乃至消费者都被卷入不确定性的漩涡。
为帮助品牌在这一复杂环境中导航,我们梳理了最新的关税变化,并汇集专家观点,探讨企业如何灵活转身、增强韧性,并在不断演进的全球贸易格局中保持竞争力。
为深入理解当前关税形势、其对电商的影响以及品牌的应对策略,我们专访了 Spreetail 首席商品官 Owen Carr 与入境运输高级总监 Melissa Contrevo,就最紧迫的问题展开对话。
在国际贸易中,关税一旦落地,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进口商品成本上升。对于依赖全球供应链的电商企业而言,原材料、零部件乃至成品的价格水涨船高,利润被迅速蚕食,尤其是那些本就薄利多销或缺乏定价弹性的公司。面对新增的关税成本,企业往往陷入两难:要么自行吸收,利润被压缩,继而影响再投资和扩张能力;要么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,售价上涨又可能抑制需求,销量下滑。更棘手的是,关税还会在整条供应链上激起连锁反应:海关查验趋严、文件要求增多、运输费用攀升,导致交货周期拉长、库存计划失准,缺货或积压交替出现,最终削弱履约速度与消费者信任。
关税利剑高悬,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从采购地到运输路径的每一步。东南亚曾被视为规避关税的避风港,但越南等国近期也被纳入加税名单,这一事实提醒所有人:把产能从一个热点转移到另一个热点,并不能真正解除风险。企业开始把目光投向拉丁美洲、东欧甚至近岸地区,试图通过多元化产地来分散关税与地缘风险。
同时,运输路径也被重新规划:有的选择更长的航线以避开高税转运港,有的干脆增加空运比例来抢时间,在关税正式落地前把货物抢进仓库。然而,每一次路线调整都伴随着新的成本与不确定性,库存计划难度随之陡增。
专家们给出的核心建议是:把反应式救火变成预判式布局。
第一步,重新评估采购策略并大胆探索替代市场。东南亚不再是唯一答案,拉美、东欧、近岸甚至本土产能都值得纳入考量,关键在于评估长期稳定性,而非仅仅为了躲避当期关税而再次陷入下一个风险集中地。
第二步,提升供应链可视化能力。企业必须部署能够实时追踪政策、税率、库存与价格波动的系统,当关税在午夜突然上调时,能在天亮之前算清每一款 SKU 的成本、定价、毛利变化,并迅速决定是涨价、促销还是暂停补货。
第三步,深入研究并谨慎实施复杂贸易工具。无论是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(Incoterms)的重新谈判,还是 First Sale 规则下的税基优化,抑或关税工程(Tariff Engineering)下的产品微调,都可能带来显著财务收益,但执行过程需要法务、供应链与财务团队高度协同,任何一环出错都可能前功尽弃。
第四步,与分销伙伴保持战略同频。关税波动之下,如果品牌、电商平台、线下零售各自为政,价格与库存信号将瞬间失真,导致错失销售窗口或引发渠道冲突。只有端到端拉通,才能在风暴中稳住阵脚。
关税变化正在提速,但 disruption(动荡)的另一面是 opportunity(机遇)。我们已经在实时进化:把挑战视为创新的催化剂,用更快的决策、更灵活的策略,为合作伙伴创造确定性的增长。
疫情之初,当同行纷纷收缩时,Spreetail 反其道而行之,锁定消费者真正需要的库存,最终推动实质成长;如今,我们正把同一套 playbook 应用在关税时代。
Spreetail并没有只是等待改变来临做出反应,而是正在主动构建策略:
这,就是 Spreetail 的底色——快速、协作、专解复杂难题。我们致力于保护品牌伙伴,在他人看到风险时创造价值,并携手向前。